为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我市创新主体的 需求,助力企业复工复产,服务经济社会发展,中国(深圳) 保护中心以“全门类”“全链条”“一站式” 服务为抓手,以助力产业创新和科技进步为目标,制定以下惠企助产措施。
一、压缩专利预审周期。推动专利预审工作提质增效,全部预审案件在7个工作日以内出具预审结论,其中,涉疫预审案件在3个工作日以内出具预审结论。
二、提高专利预审主体注册备案效率。优化预审主体注册备案流程,将注册备案审核周期压缩至15个工作日以内。对于提交预审主体注册备案的涉疫企业,在收到注册备案资料后1个工作日内完成注册备案审核。
三、做好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。开展全领域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业务,将评价报告预审周期压缩至7个工作日以内,其中,涉疫外观设计专利权评价报告预审周期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。
四、丰富 维权援助渠道。发挥“一站式”协同保护平台作用,通过电话、窗口、网站、邮箱、邮寄等多种方式,全方位对接企业维权保护需求,提供专业化指导。
五、提高 纠纷调解质效。依托入驻知保中心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组织和中心专家队伍,通过网络、邮件、电话、面对面等多种方式,对各类 纠纷进行调解,对涉疫专利纠纷实施一对一指导。
六、完善深圳保护中心分窗口网络。推动在全市各辖区设立深圳保护中心分窗口,为涉疫企业提供 公益培训、咨询指引、业务办理等服务,打通服务企业最后“一公里”,帮助企业复工复产。
七、提高海外 纠纷监测响应速度。监测“337调查”和美国地方法院 诉讼案件,探索开展欧洲 纠纷监测,将纠纷响应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。
八、加强海外 纠纷应对指导。依托国家海外 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,建立海外 纠纷分级分类指导机制,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专业指导。
九、实施海外 风险预警。为对外贸易企业提供 风险分析服务,建立重点企业商标预警档案,提供定制化的商标监测和风险应对指导服务。
十、举办 海外维权沙龙活动。常态化举办海外维权沙龙活动,邀请业内知名专家和企业高管分享海外维权实务经验,促进企业海外维权合作交流和信息共享。
十一、强化 数据支撑。依托WIPO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,深入开展 数据统计分析工作,适时发布 数据统计分析报告,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 数据支撑。
十二、发放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账户。向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国家 局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账户,并定期开展专利检索和分析培训和指导。
十三、常态化推送 信息资讯。建立“IP快讯” 信息资讯服务品牌,每日汇编全球 和产业发展最新动态,通过微信公众号向社会公众广泛发布。
十四、探索“ +金融”新模式。联合金融机构,举办高新技术企业投融资路演活动,推广 属性的“智惠贷”金融产品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。
十五、建设“全门类” 服务窗口。优化专利申请、专利收费、专利权质押登记、专利优先审查、商标受理、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登记等业务流程,提高综合服务水平。
十六、优化专利费减备案服务。持续优化专利费减备案流程,将专利费减备案周期从原来的平均5个工作日压缩至平均3个工作日以内。
十七、提供 专项资金支持。建设、完善 专项资金管理系统,实现资助项目全流程无纸化办理。加快开展 核准类资助项目受理、审核和资金拨付工作,支持企业国内外 布局。
十八、开展公益性 培训。建立 课程体系和讲师团队,深入各辖区开展多层级、专业化 培训,满足 从业人员技能提升需求。
十九、推行“一企一策”服务模式。为专精特新、隐形冠军、拟上市公司等高成长属性企业开辟绿色服务通道,提供定制化、专业化服务,指导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、 保护、成果转化运用等工作。
二十、发布 分析研究成果。面向社会公众征集 研究选题,围绕专利导航预警、专利价值评估、重点产业发展、海外风险预警、海外维权援助、纠纷多元化解等重点课题开展分析研究,并定期发布研究成果。
本措施由中国(深圳) 保护中心负责解释,自发布之日起实施。